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识

先择业再创业怎么解决,先择业还是先创业

  您好!

  对于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是一个比较实际的观点。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从一迈出校门就有明确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不太实际的,所以“先就业”找一家肯给自己就业机会的企业解决生存问题是第一步;经过几年的岗位历练与社会经验积累,开始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之后对职业与公司平台的选择开始清晰与准确;第三阶段,在职业路上成长成熟后,社会资源也得到一定积累,在选择创业,可能比大学一毕业就创业的人来说,更具有竞争力。

  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条件与遇到的机遇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就不同,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路。大学生面对就业、择业、创业如何抉择?

  首先要清楚就业或是创业的最基本目的。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最首要的目的是获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获得富裕的生活保证。如果自己创业或就业只是上述目标,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那无论就业或创业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抉择时,哪个途径更有利于实现目的,就选哪个。

  人们往往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业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但所谓人在职场江湖,身不由己,可能将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可能理想也就只有埋在内心深处了。创业成功后,往往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开始走上创业路之前,要清楚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

  很多人都有逃避现实的心理,只是各人的逃避心理程度不一样。有的毕业生把创业当作逃避就业的一种途径。其实,逃避不是办法,这个社会最终让大多数人无处可逃。本质上说,创业也是一种就业,而且是一种比一般就业更艰巨的就业。没有勇气去面对就业,可能也无法面对将来创业路上的艰难坎坷,因此,第一次创业很可能失败,那还不如先到社会去就业,创业留待以后再考虑。

  无论就业还是创业,都考量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如果仅有想法,却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实现梦想,那就放弃创业,先去就业,等以后有资源后再考虑创业。

  就业或是创业,都可能面对失败,但就业失败后我们可以换工作,可以跳槽,容易重新来过,一旦创业失败,很可能血本无归,债务缠身。不提倡凡事先考虑失败的后果,但创业得有充分的估计,要给自己留退路和余地,虽然至身于无退路的绝境可能会激励人绝地奋斗,但也有很多反作用,会让人压力山大,进退失据,利令智昏,等等,如果一旦创业失败,自己无法承受失败的后果,那就先去就业。

  这个社会,就业往往需要经验。就业后能更容易进入创业的角色,如果没有过就业经历,一旦创业失败,往往就难以踏入良好的就业路。因此,如果没有能力做到连续创业,创业失败后,就必须走上就业路,那最好先就业。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创业到半途就无力坚持下去,最终还是走上就业路,但这时候就业就比较艰辛了。

  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会有机会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抓住机遇,哪个途径能最轻易最低成本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走哪个途径,不要让机会在犹豫间溜走了,等到将来后悔“曾经有一个绝好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就业路上走,也可以走出打工皇帝,远比做小老板来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创业路上走,也可能将来的亿万富翁就是你。

如果将来准备继承父辈事业,可以先走就业路,找一个高层次的公司就业,培养自己的视野和能力,为以后继承父业重新创业打实基础。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谈你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解(1500字

  1、客观因素

  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

  业人数激增,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域弃农田进城打工。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我国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

  学子归国寻找发展机会,他们的归来获得了国内大学生所未有的优先权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

  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

  2 、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

  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

  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

  3 、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

  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象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跟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

  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

  4、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加剧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构成三股洪峰汇集起。毕

  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许多障碍,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职业规划指导不上去o2主观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就业指导或是生涯发展辅导,甚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而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优势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难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5、观念意识不同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观念的支配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事实是否如此就需要检验观念,观念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却有新旧之分一

  个陈旧的观念支配下的选择无疑是错误的。而相反全新观念支配下的选择后的发展将是光明的。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观念不能一蹴而就,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充分累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是他人与自己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因此要想让我们观念更新得快,就必需做到“易接勤取”。“易接”就是我们要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充分思考,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

  用的部分为自己服务勤。常给自己创造接受新观念的条件不能坐享其成。等待只能是你的观念陈旧,永远落后于别人。

扩展资料:

  大学生就业意识: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强化四个意。由于高等教育将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知识只是个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

  合格成员而必须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大学生不应该是有优越感的特殊群体,而应该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有了合理的自身角色定位,才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

  置。 正确的职业评价。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特别要摒

  弃计划经济时代“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

  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化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强音。创新既是一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

  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化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强音。创新既是一个突破传统、立足开拓的理念,又是一种追求卓越、弃旧图

  新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勇于实践,能够带来创新性社会成果的行为。.创业意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会不断扩大。鼓

  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为社会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敬业意识。敬业能通过乐业、勤业、精业表现出来,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本

  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地位和作用,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获得社会的尊重,维护本职的尊严。转.业”意识。有关专家指出,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有关研究表

  明,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从一而终”,“一步到位”。“以不变应万变”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总体上看,大学

  生的工作变异性表现较差。因此,大学生应强化自我“转业意识”,这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表现是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不足和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另外,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

  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也是造成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挥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

  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

  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

  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作出决定和计划。

志愿填报工具

智能填报

¥198

志愿填报一对一

在线专业老师一对一

¥1980

志愿填报一对一

专业老师面对面一对一

¥6980

艺术生志愿填报一对一

在线专业老师一对一

¥3680

刚大学毕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创业,怎么样啊?

先择业再创业怎么解决,先择业还是先创业

  很好呀!

  1、中国人多就业难,加上当前金融危机,就业更难,所以应该先就业,有个饭碗。

  2、端着饭碗,在看四周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公司——再择业。

  3、积累一定经验,自己干——创业。 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

   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人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正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的一种就业新理念。

      就业难催生就业新理念

     不久前,苏南某工业园区20多家内、外资企业在苏州大学联合举办了应届毕业生招聘专场,校内外8000多名大学生蜂拥而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大学生并不仅仅对外资企业感兴趣,内资企业同样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而以往并不算吃香的超市,也颇受毕业生的追捧。

     应该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这一新理念的产生与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不无关系,或者就可以说,正是就业难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催生了就业新理念的产生。教育部门的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而且每年大学生人数还要以10%-30%的速度递增。这个期间,正好又赶上整个社会就业不足的大背景。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众多的在华跨国公司纷纷裁员,像摩托罗拉、微软、贝尔等往年的毕业生需求大户,近两年来需求急降,2002年的需求只是2001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既然就业难,就自己去创业”。与此同时,我们还听到了大学生们叫出这样的口号。在一些地方,那些大学生,比如会翻译、会设计网页的,还有拥有其他一技之长的,就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三三两两地自己组成小公司。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对“市场就业”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开始以平常心态面对市场。“想要一步到位就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已越来越不容易,先找个工作再说,不行再跳”几乎已成为众多毕业生的一种共识。而且现在只有文凭而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已越来越受到冷遇,面对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成了应届毕业生选择的一个新动向。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遭质疑

     应该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在竞争加剧,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找一个单位就业,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是最为务实的做法,但企业却犯了难。

     一位国企人事部负责人表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方面要花费很大精力,在大量的求职简历中几经筛选,最后认定你是合适人选了,才会给你发录用通知书。现在有的大学生,签约时信誓旦旦说得好,可几个月后找到好工作了,掏出钱就毁约,弄得企业措手不及,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不说,给企业的正常工作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有鉴于此,海尔集团因学生跳槽而不得不设防,他们一改以往的做法,以延长签约期来应对,其人力资源部主管孙先生说,海尔将对新进人才进行长达半年的严格培训,然后再竞聘上岗,他希望新人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给自己足够的适应期,也给单位较长的考察期,他们的就业协议一改往年的一年一签为三年一签。

     对于大学生就业中先拉个“垫底”的做法,也就是今天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点不少用人单位同时还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信用抵万金”的社会,“爱信用如同爱眼睛”,没有信用将一事无成。一个大学生从大学一走向社会,如果抱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态度,其诚信度必将大打折扣,因为他不仅会增加用人单位对他的不信任感,甚至还会浪费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他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体现。

     一些用人单位则明确提出反对的意见,他们表示这种毕业生选择单位,完全属于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这种无奈是不会维持长久的,来了单位后,一旦觉得单位不满意,外面一找到机会就会飞,这样的人不稳定,我们宁愿不要!

     给“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一点宽容

     现代社会人才流动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用人单位有选择人才的权利,毕业生也同样有选择个人更好发展空间的自由。这已经成了现今人才流动的一种社会共识。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历大转变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都在积极地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充分发挥潜力的机会,频繁变换工作岗位便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80年代初,美国人均一生职业流动达17次之多,而那时,我国人均一生职业流动仅有1.7次。近两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人员流动的加快,职业流动相对上升了5次左右,某高校曾作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85%的在校生打算就业时签约不超过3年,有近70%的人估计自己工作不满3年就要“跳槽?。

     一位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士说,在现行的劳动就业制度下,劳动者从一而终的就业制度早已打破,用人单位有用人自主权,劳动者也有择业的自主权,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劳动者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也可以依法与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为劳动者重新择业跳槽还是提供了一点方便的。《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期满或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令人欣慰的是,对于“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今天一些用人单位多多少少已经表示能够理解,他们对这一理念表示了极大的宽容,认为多流动利人利已,环境好方能留心。江苏的某企业负责人说,就业市场本身就是双向选择,没有流动就没有发展。山东小鸭集团负责招聘的一位同志说,前两年集团招进20多名硕士生,后来就剩下三四个人,大家都在比待遇、比环境、走人是正常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生要给自己的将来定位,但这种定位和设计不可能从学校一出来就成形。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缺少实践经验,所以最好还是先找到一个单位工作,定好将来的目标,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能力后,再去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环境,这样做相对于“一步到位?的期望值来说更切实际。专家们还建议,我们的大学里应开设创业的课程,传授一些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创业的激情。学校或者政府应该支持大学生创业,为他们创业提供一些有利的帮助。

;